Jump to content

船山遺書/說文廣義發例

From Wikisource

發例

[edit]

《十三經》《諸子》《史記》《漢書》皆在《說文》之先,而所有文字,《說文》多缺,不知許何以如爾其略。篆所本無,則六書所取,無可考質。茲奉六書為宗主,以廣《說文》之義,諸不見《說文》者不及之。許氏始製,始於一,終於亥。今舊本部次無所從考。一以《集韻》為序,始於東,終於甲。每部一從平、上、去、入四聲次弟為序,不能如今俗字書以畫多少為序,而審之未精,增紊亂也。

《說文》音切,乃徐鉉所增。許氏原有云「讀如某字」者,古今異響,多不可通。所以注切不注音者,音有不可藉者多矣,惟切為審。如:如劣切「熱」字,舂俱切「」字,式昭切「燒」字,更無同音之字,將何以音之?流俗字書注音者,十九舛謬謬。即令不知反切,或唇舌困於方言者,寧令闕其所不知,不敢導之入迷。

一字而發為數音,其原起於訓詂之師,欲學者辨同字異指、為體為用之別,而恐其遺忘,乃以筆圈破,令作別音,而紀其義之殊。若古人用字,義自博通,初無差異。今為發明本義應爾,曉者自可曲喻,以省支離。若經師必欲易喻,一任仍習舊讀。至於俗書《篇海》之類,將上聲濁音概讀為去聲,如「道」字無徒皓切、「善」字無裳衍切正音之類,則陋謬甚矣。

有義無字,假它字以通之曰借,又從所假之義更借而它用曰轉,要之各有義焉。若「日」音密、「焉」氏音支之類,或夷語,或方言,莫可究詘,無容鑿為之說。

語助皆有所本,如「之」為出生而往之義,「其」為有定基可指之類,皆有義存焉。同為語助,而用之也殊,此初學所必當通曉者,輒為發明所以助語成文之理。然此亦必自明於心,則正用逆用,或增或減,無施而不可。知者不待釋而曉,不知者多為之釋而逾增其疑,殆聊以盡釋者之惓惓爾。

篆有不能通於隸,如「」「」等字,難以下筆,雖不合六書,無妨通變。唯臨池之士求妍美者,如“休”下箸“一”,“ ”從“阜”“車”之類,則不可從。至吏胥市儈之類,'凖”作“準”,“驗”作“ ”,及村塾蒙師撰聖、、觀、學等字,昔人如《佩觿》集等書已為判斥,不待此之屑辨也。

歲在壬戌季秋月乙巳朔船山老農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