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ump to content

Page:共產主義的ABC.pdf/71

From Wikisource
This page has been proofread.

交換,不能購買進來,亦不能售賣出去,只簡單的存儲在公共的堆棧裏,誰有需要,誰便可到那裹拿去。因此,貨幣自然也沒有需要了。或者有人要問:那時有些人取得太多,而别的人取得不够,將怎樣辦呢?生產品這樣分配有何種便利呢?這裏,我們應當解釋幾句。在最初幾十年間,自然需要種種規律:管如生產品只能按勞動簿的登記或勞動券去分配。但到後來,共產主義社會鞏固了,發展了,這些規律也就用不着了。所有的生產品都將豐富,所有的創痕都早已治好了,那時每人都能够盡量取得他的需要品。人們於其要之外,再不願意多取的。因爲,譬如現在也不會有這樣的一種人,想在電車上付三個位置的錢,自己只佔一個,而讓其餘兩個空着:這種需要當然是沒有的。將來對於所有的生產品都是這樣:各人從公共堆棧裏取出各人所需要的就罷了。賣出他的剩餘,誰也沒有何種利益;因爲各個人已經能盡量取得他的需要品了,那時貨幣也沒有價值了。這就是說,在共產主義社會初期,生產品或許還依勞動爲標準來分配,後來簡直便照公社社員的需要來分配了。

「人們時常說,在將來社會中,每人有權取回他的勞動的全部生產品;做了多少工,但取回多少東西。這是不對的,而且決不會實現的。爲甚麼?因爲如